植保無人機引領農業智能化
2017-10-30 15:52 來源:未知 閱讀:
打農藥比人快30倍 一鍵起飛自動航行
“無人機打農藥我是第一次看,什么都想看。”初秋的湖北,水稻秋季病蟲害防治進入“蟲口奪糧”的收官階段,同時也是最關鍵的時期,萬丈湖農場幾百個村民聚在了田埂上,今天他們不打農藥,他們來看無人機打農藥。
9月5日至6日,一場國內乃至國際規模最大、機型最多、最為專業的首次植保無人機賽事決賽,在湖北省武穴市萬丈湖萬丈村開戰,國內頂尖的植保無人機專家擔任大賽裁判長、賽場總協調。
18家進入決賽的植保無人機企業和服務隊,將在萬丈湖農場3000畝一季晚稻上,展開噴灑農藥、噴水、負重和抗摔等多個項目比賽。
植保無人機打農藥比人工打農藥到底快多少?這是一場“人工”與“人工智能”的必然較量,數百村民即將獲得答案。
一天最多打500畝地農藥
無人機以5米每秒的速度、2米的高度在綠色稻田上來回飛行,噴頭灑出的均勻、綿密藥霧。無人機飛到哪里,農藥就灑遍了那片水稻的葉、穗和根。
武穴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植保無人機由動力系統、支撐系統和噴灑系統組成,一般每臺日作業量在300畝左右。廣州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建平則表示,該公司生產的“翔農植保無人機”日作業量達400—500畝,效率約是人工的30倍。
通過賽場巨幅LED屏幕,18家參賽無人機的航線軌跡一覽無遺。飛行總指揮馬勇指著屏幕上一個作業田塊上密密麻麻的紅線介紹道,“紅線間距均勻、路線筆直、邊界整齊,說明施藥均勻。反之,紅線重疊叫重噴,表明施藥過量;間距過大是漏噴,說明藥量偏少。”
馬勇介紹,目前植保無人機按旋翼數量,分為單旋翼和多旋翼。按動力系統,分為電動和汽油的,組合后會產生很多種類型的無人機。
約兩小時后,2000多畝地在18臺無人機同時作業中噴灑完農藥,開始實施持續噴水作業。第二天還進行了筆試、配藥、負重和抗摔等項目比賽。


植保無人機引領農業智能化
廣州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建平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國內知名的植保無人機廠家產品都實現了智能自主駕駛。此前有專家稱,需要遙控操作的無人機不是人工智能,這位專家認為,無人機能在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學會維持穩定,找到方向,自動選擇最佳路徑到達目的地,才是人工智能。

對此,劉建平說,這是更深層次的人工智能,他同意上述人工智能在植保無人機上的應用是大方向。按照這個標準,目前的無人機只是實現了初步智能化,也就是在手持終端上根據作物病蟲害情況,設置航高、航速和噴幅,自動生成航線,一鍵起飛,無人機可自主完成實施航線,完成作業。藥量用盡可自動報警、懸停,加藥后將進行斷點續航。

對于人工智能在植保無人機上的應用,劉建平比較樂觀,“理論上可以實現,但實踐上有很長的路要走,近一兩年內很難實現,不過終究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