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通過智能技術來解決醫療方面的問題已經成為了未來醫療領域的一種新趨勢。在我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解決醫療領域的難題不再只是說說而已。
“百花齊放”的新型醫療機器人
由傅利葉智能公司生產的“外骨骼機器人”可以直接穿戴在人身上,通過裝置在各個關節、不同力矩和位置的19個傳感器,以及11個分布式CPU(中央處理器)模塊,識別傳感信號、了解使用者的走路意圖。
更有趣的是由上海安翰醫療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可以替代傳統胃鏡的新型醫療機器人,真身其實是一顆膠囊胃鏡,病人隨水吞服后,它能夠以每秒2幀的速度在病人消化道內進行拍照。
將食道、胃進行全方位檢查,短短15分鐘即可拍攝上萬張照片,實現無痛、無創、無麻醉、無交叉感染的精準胃部檢查,檢查后膠囊機器人會隨消化道排出體外。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彌補醫療技術上的失誤,還可以減輕病患的痛苦。
這樣的醫療機器人還有很多,比如外科手術機器人、實驗室機器人等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伙伴”。
人工智能嚴防醫療募捐詐騙
都市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人們的健康常常亮起紅燈,小疾病還能治得起,重大疾病許多人哪怕是傾家蕩產也湊不齊那一份救命錢。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醫療募捐應運而生。
但是,從知乎大V“童瑤”騙捐15萬,再到朋友圈刷屏的“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平臺詐捐讓人們對互聯網醫療募捐的信任度一跌再跌。
所以,設計和實現人工智能募捐服務平臺,打造一個透明、真實的慈善醫療募捐環境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將AI募捐系統與醫院診療系統連接起來,從而獲得患者的醫療數據 ,建立智能篩查項目,利用智能系統分析審核患者是否需要接收醫療募捐。
也就是說,醫院接收病人后,AI通過患者的醫療數據預估出醫療費用,再進行數據挖掘和智能分析,從而判斷病人是否滿足醫療募捐的標準。
與此同時,可以用AI的大數據和AR識別來建立醫療募捐的誠信體系。將身份信息與社會信用評分系統相連接,如果募捐人曾出現過不誠信行為,則會記入個人誠信記錄,讓一切都變得有理有據,透明公開。
智能醫療路漫漫
利用人工智能彌補醫療技術的問題,降低醫療支出,我們都懷抱著無限的希望,但要實現這一希望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為在醫療領域中,任何一種新的變革都需要很長時間的實踐與探索。畢竟人命關天,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馬虎。